一种技术的更新显然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变化,自从ARM公司推出的 CORTEX-M3之后,让单片机工程师非常煎熬,从芯片的价格以及系统整个软件硬件的设计维护成本而言,单片机一点没有一点优势,特别是近些年嵌入式行业平台性能日益复杂,转行嵌入式ARM开发的人猛增不下,更重要的是ARM是当前的一个主流。
看看单片机工程师如何吐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1. 来自电子发烧友的网友吐槽:赶紧换行吧,先从cortex-A8学,单片机当前月薪4000,算是高薪。cortex-A8 a9 能到一万多啦,如果能学会cortex-系列开发板应用,呵呵,月薪1-3W真的很正常。
2. 也有网友提到实用性,列举了这样的例子。
“32 位的arm才5块钱,功耗更低,性能强几十倍, 51没法混了。赶紧投降!呵呵,电工是向钱看
ARM的钱途比51好,至少能混吃十年不掉队。”
再说说单片机的劣势,用单片机制作的主控板受制版工艺、布局结构、器件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抗干扰能力差,故障率高,不易扩展,对环境依赖性强,开发周期长。一个采用单片机制作的主控板不经过很长时间的实际验证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产品。
1.高性能、低功耗、低价格
把ARM处理器的性能拿来和一些着名的通用处理器(如Pentium)相比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各自针对的应用需求是不同的。Pentium处理器采用多条指令流水线的超标量结构,追求通用应用目标下的超强性能,功耗大,可以用散热器加风扇散热。ARM针对嵌入式应用,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低的功率消耗。ARM结构的优点是能兼顾到性能、功耗、代码密度、价格等几个方面,而且做得比较均衡。在性能/功耗比(MIPS/W)方面,ARM处理器具有业界的性能。基于ARM核的芯片价格也很低,目前arm CortexM的芯片价格可低至10元人民币左右。
2.丰富的可选择芯片
ARM只是一个核,ARM公司自己不生产芯片,采用授权方式给半导体生产商。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厂家都向ARM公司购买了各种ARM核,配上多种不同的控制器(如LCD控制器、SDRAM控制器、DMA控制器等)和外设、接口,生产各种基于ARM核的芯片。目前,基于ARM核的各种处理器型号有好几百种,在市场上,常见的有ST、TI、NXP、Atmel、Samsung、OKI、Sharp、Hynix、Crystal等厂家的芯片。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应用需求,从性能、功能等方面考察,在许多具体型号中选择合适的芯片来设计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于ARM核采用向上兼容的指令系统,用户开发的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移植到更高的arm平台。
3.广泛的第三方支持
以如今的技术,设计一个处理器并非难事,但要使这个处理器得到大家认可,并取得市场成功却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涉及许多技术与非技术的因素和环节,还包括时机、运气。因为现在许多产品的开发,不是一个简单的处理器加几百条指令、语句就可以解决的。要用到32位处理器,一般都要有编译器、高效的开发工具(仿真器及调试环境)、操作系统、协议栈等,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芯片生产商可以解决的,而需要许多第三方的支持。这就像一粒种子,需要土壤、空气、水等环境才能发芽、成长。这也是我们的一些“芯”该反思之处。
4.完整的产品线和发展规划
ARM核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有一个从ARM7、ARM9到ARM10、ARM11,以及新定义的CortexM/R/A系列完整的产品线。前几年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基于V4架构的ARM7TDMI、ARM720T、ARM920T核的一些处理器芯片,如NXP的LPC2000系列、ST的STR7/9系列、Atmel 的AT91系列和Samsung的S3C系列。近两年,arm Cortex系列以更好的性能、更低的价格得到快速推广,典型的就是基于CortexM3的STM32系列。
综上所述,单片机工程师转行ARM应该属于理所当然,但单片机就当前而言,还不会淘汰。因此如果作为职业发展而言,单纯的学习它确实有一点点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