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I/O操作的缓冲存储类型 |
|
前面几篇文章所述的文件及I/O读写都是基于文件描述符的。这些都是基本的I/O控制,是不带缓存的。而本节所要讨论的I/O操作都是基于流缓冲的,它是符合ANSI C的标准I/O处理,这里有很多函数读者已经非常熟悉了(如printf()、scantf()函数等),因此本节仅简要介绍主要的函数。 前面讲述的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直接提供的函数接口。因为运行系统调用时,Linux必须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执行相应的请求,然后再返回用户态,所以应该尽量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 标准I/O提供流缓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使用read()和write()等系统调用的数量。标准I/O提供了3种类型的缓冲存储。 1、全缓冲:在这种情况下,当填满标准I/O缓存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对于存放在磁盘上的文件通常是由标准I/O库实施全缓冲的。标准I/O尽量多读写文件到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或手动刷新时才会进行磁盘操作。 2、行缓冲:在这种情况下,当在输入和输出中遇到行结束符时,标准I/O库执行I/O操作。这允许一次输出一个字符(如fputc()函数),但只有写了一行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标准输入和标准输出就是使用行缓冲的典型例子。 3、不带缓冲:标准I/O库不对字符进行缓冲。如果用标准I/O函数写若干字符到不带缓冲的流中,则相当于用系统调用write()函数将这些字符全写到被打开的文件上。标准出错stderr通常是不带缓存的,这就使得出错信息可以尽快显示出来,而不管它们是否含有一个行结束符。 在下面讨论具体函数时,请读者注意区分以上3种不同情况。 本文选自华清远见嵌入式培训教材《从实践中学嵌入式Linux应用程序开发》 热点链接:
1、Linux下多路复用I/O接口 |